无码h版动漫在线观看,欧美大成色www永久网站婷,日本亚洲欧洲高清有码在线播放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商務部長<求是>撰文:談國內外貿易幾個認識問題(3)
2009年04月02日 18:50 來源:《求是》雜志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三、自由與保護的關系

  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形勢下,一些國家紛紛出臺保護措施,發(fā)達國家也相繼提出“產業(yè)回歸”、“再工業(yè)化”、“買國貨、雇國人”等觀點。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與貿易地位上升,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增多,我國已連續(xù)多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我們要推動自由貿易,積極維護多邊規(guī)則,爭取率先走出危機的困擾。

  自由貿易符合世界人民的福祉。自由貿易能擴大市場、深化分工和促進競爭,從而帶動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歷史上那些經濟活動高效的國家,往往都是主張自由貿易的國家。為促進國際貿易的自由發(fā)展,1944年世界各國在吸取歷史教訓的基礎上,倡導組建國際貿易組織,建立多邊貿易體制,1948年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GATT)正式生效。此后,經過GATT的八輪談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大幅度降低,并成立了世貿組織(WTO)。60多年來,世貿組織(含其前身GATT)成員從23個增加到153個,形成一整套國際貿易規(guī)則,有力地維護了自由貿易秩序,多數國家在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中獲得較快發(fā)展。這些貿易規(guī)則也有利于在當前的危機形勢下避免世界重走上世紀30年代競相保護、惡性循環(huán)的老路。自由貿易總是與對外開放聯系在一起,我國對外開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多邊貿易體系下自由貿易成功的一個佐證。

  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交織在一起。近代以來的世界經濟史表明,既不存在純粹的自由貿易,也不存在純粹的保護貿易,而是二者在規(guī)則下達成某種程度的妥協(xié)與結合。國際競爭力的強弱是衡量自由與保護的尺度。自由貿易與經濟全球化帶來了經濟格局的調整和利益的再分配。盡管社會財富在增加,經濟總體在發(fā)展,但是,由于馬克思所揭示的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不可調和的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矛盾依然存在,經濟的全球化造成全球范圍的產能過剩和分配不均,一部分人找到了飯碗,另一部分人丟失了飯碗,“反全球化”聲音甚囂塵上。貿易保護作為一種利益維護的客觀需要,對政府意味著稅收和穩(wěn)定,對企業(yè)意味著生存和利潤,對工人意味著就業(yè)和飯碗。貿易政策反映了特定階段的國家或集團利益,提倡自由或實行保護,都是維護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然而,畢竟開放與貿易比閉關鎖國有利,過度的保護必然招致對方國家的反制,于是經過長期爭斗與磨合,達成了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的妥協(xié),并用規(guī)則加以固定成律。

  貿易保護主義得不償失。貿易保護和貿易保護主義是兩個概念,世貿組織允許各國合理保護自身利益,其規(guī)則中存在例外、幼稚產業(yè)保護、貿易救濟、特殊和差別待遇等保護條例。但貿易保護主義不同于正當的貿易保護,是對多邊貿易規(guī)則中救濟措施的濫用,不但會損害本國消費者利益,也容易招致對方的報復,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終拯救不了本國經濟。比如,印度今年1月禁止進口中國玩具,引起其國內玩具價格上漲30%以上,有的地方玩具脫銷,消費者普遍抱怨,不得不又對進口禁令作出修訂。美國上世紀30年代全面提高關稅,遭到其他國家報復,美國自己的出口也因此下降70%。在當前世界經濟衰退的形勢下,各國要共克時艱,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即使是合理的貿易保護也應十分慎用。

  積極推動多邊規(guī)則下的自由貿易。今后相當長時期,我國仍將為解決就業(yè)、發(fā)揮人力資源優(yōu)勢而推動出口較快發(fā)展,以獲得更大的國際市場空間。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我國初級階段特點所決定的。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困難,貿易保護主義只能使世界經濟雪上加霜,更不利于我國的和平發(fā)展。為此,我們要積極支持自由貿易,維護開放、公平、公正的國際貿易體系,推動多哈談判早日取得成功,為困境中的世界經濟帶來新的亮色。同時,我們要始終秉持開放的心態(tài),促進進出口貿易和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qū)戰(zhàn)略,妥善處理經貿糾紛,以對外開放帶動擴大內需,堅定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編輯:高雪松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