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精品永久免费视频,成人做受视频试看120秒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學術淪喪產(chǎn)下“常凱申”這枚臭蛋
2009年06月17日 07:44 來源:新京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那天在書店,邊翻書邊回味日前翻譯界鬧出的一樁笑話:清華大學某教授在譯著中將一人名譯成“常凱申”,有人一看———這不是“蔣介石”嘛!自從經(jīng)由北大某教授校對的《民族、國家與暴力》一書把孟子譯為“門修斯”(還不如譯“蒙羞死”)后,國內翻譯界該有段時間沒出現(xiàn)過如此生猛的譯法了吧,值得記上一筆。

  結果那天自己沒碰到“常凱申”,卻掉進了另一個翻譯的陷阱。書抱回家,做書單時才發(fā)現(xiàn),十幾本書里有兩本譯作出自同一位問題翻譯家之手。這位翻譯家人稱“翻譯狂人”,十年翻譯了二十多部學術著作,涉及阿倫特、莫里斯-梅洛·龐蒂、柏格森諸人,連《黑格爾導讀》這么大一塊磚頭都照啃不誤,豆瓣等書評網(wǎng)上到處流傳著他的傳說,有“強奸阿倫特”之美譽。要命的是,此君專挑名人名著下手,直讓人痛不欲生。算了一下,加上原先買的三四本,手頭居然收有五六本此君譯著,簡直是書架上一道道格外礙眼的疤痕。

  有人說,這是譯者太不認真所致。比如清華大學這位女教授誤譯之處非止一處,其他的還有把費正清譯成“費爾班德”、史景遷譯成“斯賓塞”、夏濟安譯成“赫薩”等等。表面看,這確實是沒有認真核對韋氏拼音之故,甚至手頭有本人名譯法工具書,也不至于鬧出這等笑話?勺屑毾耄@顯然不僅是粗心的緣故。能把常見人名弄成外星人,說明譯者對相關領域缺乏常識,否則聯(lián)系上下文也可猜個八九不離十。這就像在《民族、國家與暴力》中,譯者把“門修斯”所引格言(“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譯成“普天之下只有一個太陽,居于民眾之上的也只有一個帝王”一樣,完全是知識素養(yǎng)偏低的問題。

  這么來講,翻譯出毛病根子在于學者自身學術水平問題,這也是當前國內學界的普遍問題所在。而在這上面,并非簡單的“學術浮躁”所能概括。翻查一下簡歷,這位女教授本科就讀于北大,碩士在清華大學,后來在彼得堡大學拿的博士學位(自稱和普京校友)。幾大名校合力培養(yǎng)出這么一個“常凱申”的發(fā)明者,表明整個學術人才培養(yǎng)機制存在巨大的漏洞。也許這位女教授并非濫竽充數(shù)之流,但從翻譯水準可知,她的基礎知識結構并不扎實,至少在語言學及相關歷史知識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

  而在畸形學術體制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術怪物,其后果是相當嚴重的。譯著錯誤百出,大不了不買,或者下狠心學好外語,自己翻墻就是?梢且淮笈鷮W養(yǎng)匱乏的學者充斥高校,那將是千萬學子的不幸。扭曲的學術體制或已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huán),使整個學術界面臨全面垮塌的險境。近年來國內發(fā)生的數(shù)起學術剽竊案,也表明問題大多出在那些導師身上。就拿剛被曝光的北師大博士生楊倫涉嫌抄襲一案來講,一篇論文十有七八剽竊他人,身為(碩士生)導師的遼寧大學副校長陸杰榮不僅沒有認真審讀論文,還同意署上自己的名字(作為第一署名人),這肯定不是一句“事先并不知情”所能夠免責的。倘若不是這種學術縱容與合謀,哪來這么多的學術造假?

  事實上,正是在這樣一個學術潰爛的氛圍下,國內那些千奇百怪的學術論文已經(jīng)淪為一種笑談了。至于翻譯作品謬誤百出,無非學術淪喪產(chǎn)下的一枚臭蛋。

  □魏英杰(杭州 編輯)

【編輯:張中江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