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本通一区,欧美精品久久高清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華人新聞
    坐以待斃VS迎難而上 美華人房地產市場陰晴不定
2009年10月15日 09: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中新網10月15日電 在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風雨飄搖中,理財相對保守的華人盡管不是受沖擊最大的一族,但金融風暴帶來的后遺癥,卻可能影響華人實現自有住房的“美國夢”。據美國《僑報》報道,風雨之后見彩虹,但在眼下,華人房地產市場依然是陰晴不定,不可盲目樂觀。

  房市震蕩 貸款嚴華人叫苦

  雖然許多分析家相信,全美房地產市場已經曙光在前,前期劇烈震蕩的地區(qū),房市開始回暖,交易趨于活躍,但專家認為,華人聚居的大都會因為房地產市場過去兩年沒有明顯調整,今后一年仍然存在激烈波動的可能。

  一般說來,過去兩年的次貸危機和房地產市場低迷對亞裔和華人的打擊似乎不那么嚴重,但最近人口普查局的調查卻顯示,亞裔住房擁有率下降的幅度在各個族裔中最大。三分之一的亞裔居住在房屋被沒收拍賣(foreclosure)較多的加州,被視為亞裔自有住房率下滑的原因之一,而美國亞裔房地產協會指出,還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一個是房價下跌令2000年以來較多買房的亞裔資產縮水,造成住房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另一個是房地產業(yè)界沒有克服亞裔普遍面臨的語言和文化障礙。

  華人房地產市場當前面臨的另外一大挑戰(zhàn)是,多數華人對現有更嚴格的貸款程序并不熟悉,這可能妨礙他們獲得貸款的能力。以往華人習慣使用不需要提供太多證明文件的貸款市場,即使他們確實有收入,也喜歡用不查收入的貸款方式。但金融危機后,銀行和貸款公司的評估標準嚴格了,不查收入根本做不了貸款,快速貸款也很困難。由于華人聚居區(qū)多屬高房價地區(qū),華人喜歡買大房子,通常需要大宗按揭(jumbo loan),而這樣的貸款現在的條件更為嚴格,不易得到。這對華人房地產市場也有消極影響。

  搶購沒收房進場好機會?

  家住大華府高尚區(qū)大瀑布的李先生最近與朋友四處看房,而且?捶績r跌得很猛的赫頓區(qū)的房子,不是給自己住,而是為了投資。他說:“有些地方的房價已經跌回到10年前的水平,有的只相當于2006年最高峰時的三分之一,現在是房地產投資進場的好機會。”

  他與朋友合伙,最終在赫頓買下一個遭銀行沒收拍賣的兩居室公寓。附近有不少高科技公司,求租者不少。他們自己動手改造粉刷房子,然后以每個月1000美元出租。他們每個月要付600多美元的貸款,200多美元的物業(yè)管理費,實際每月只有100多美元的收益。當李太太抱怨時,李先生說:“我們在乎的不是這100多美元,而是幾年后的升值潛力!

  像李先生這樣在美國有穩(wěn)定工作,手中有些閑錢的華人最近紛紛躍躍欲試,趁房地產市道低迷但已經見底,房地產按揭貸款利率很低的時候進場。在大華府地區(qū),遭銀行沒收的拍賣房最為搶手,每個法拍房基本上都有二、三十個出價,多的甚至有四十多個。據行家介紹,遭銀行法拍的多數是西裔。因為他們是在1990年代末大量涌入美國,他們買房時正值美國房地產市場最紅火的21世紀前幾年,在最高峰時買進。

  華人房子遭法拍者不多

  相比之下,華人房子遭法拍的不多,最近大華府地區(qū)舉辦亞裔房地產咨詢會,專門為那些房子有可能被沒收的亞裔提供對策咨詢。記者在現場呆了兩個小時,沒有一個華人來臨。這一方面與華人家庭基本上能做到量入為出,投資比較穩(wěn)健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華人比較好面子,即便有付貸困難,也是想其它辦法,而不愿意到公開的咨詢會上曝光。

  不過華人房子遭遇大貶值而導致現有房價低于其所欠貸款額的狀況卻不少。前幾年市道好時,許多收入不錯的華人家庭將房地產作為熱門投資手段,一家買三、四套房子的有的是。而現在市道不好,有的房子跌到貸款額下,想做再貸款不容易;想通過政府的快速出售計劃脫手,又因為收入高于政府規(guī)定的標準,無法參與。只好背負著較高的貸款利率和沉重的負擔,當起了“房奴”。

  記者碰見前來咨詢的呂先生。他家在市場最高峰時買的房子,現在房價跌得快underwater了。他想做再貸款,但經歷了次貸危機的銀行如今在審批貸款時嚴格了許多,一般只提供80%的貸款。呂先生當時花45萬美元買的房子,貸了36萬,而現在房子只值40萬美元,最多只能從銀行貸32萬。他要想再貸款,只能自己掏出4萬美元填補這個差價,這對于他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他不知道如何是好。這種情況在2005年到2007年買房的華人家庭最為常見。他們只好期待房地產市場盡快回暖,好讓他們擺脫“房奴”的困境。

    ----- 華人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