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聞中心|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科 教|時 尚|汽 車
房 產|圖 片|圖片庫|圖片網|華文教育|視 頻|商城|供稿|產經資訊|出 版|廣告服務|演出信息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關鍵詞1: 關鍵詞2: 標題: 更多搜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抗戰(zhàn)勝利六十年:八年浴血抗戰(zhàn)造就“重慶兵工”

2005年08月29日 09:19

  中新社重慶八月二十八日電 題:八年抗戰(zhàn)造就“重慶兵工”

  作者鄒輝章瑩

  “八年浴血抗戰(zhàn),使重慶發(fā)展成當時國內的工業(yè)重鎮(zhèn),兵工業(yè)是當之無愧的支柱。”提起重慶兵工,重慶市檔案館館長陸大鉞如是說。

  “戰(zhàn)前,重慶幾無重工業(yè)可言!标懘筱X稱,抗戰(zhàn)前重慶基本上是一座以商貿活動為主的商業(yè)性城市,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沿海大批工礦企業(yè)的內遷、復工和生產,使重慶的工業(yè)結構悄然改變,形成了以兵工、機械、鋼鐵、煤炭、造船、運輸、紡織、化工、電器等為主體,包括五金、皮革等行業(yè)在內的現(xiàn)代大工業(yè)構架。

  一九三七年抗戰(zhàn)爆發(fā)時,中國國民政府實際掌握的兵器制造廠只有十四家,均歸口于軍政部兵工署。其區(qū)域分布大體為廣東三家,河南、武漢、重慶各兩家,山東、湖南、廣西、南京、上海各一家。

  一九三七年九月到一九四0年底的兵工廠內遷,堪稱“中國近代工業(yè)史上最壯麗的遷徙詩篇”。陸大鉞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成千上萬的輪船、駁船、木船匯集于川江,來回穿梭!

  陸大鉞說,“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淪陷,日本人很快打進內陸,導致不少兵工廠一遷再遷。一九三八年,原遷于西安的濟南兵工廠、遷于漢陽的上海煉鋼廠調整后再次遷往重慶;而受長沙會戰(zhàn)的影響,直到一九四0年十月,原遷于湖南的漢陽兵工廠、漢陽火藥廠、鞏縣兵工廠才最終遷來重慶!

  經過內遷及內遷過程中的分離整合,至一九四0年底內遷浪潮結束時,中國由兵工署直轄的獨立兵工廠共有十六家,其中十一家駐扎重慶,超過總數的三分之二。這十一家兵工企業(yè)屬于戰(zhàn)前原有的僅兩家,其余九家均為內遷而來。

  內遷后隨著兵工事業(yè)的擴充與發(fā)展,原有技工供不應求,兵工署“選奉委座令飭,收容各工流散技工,經先后派員分赴陜、鞏、鄭、洛、各地登記考用”,一時掀起一場全國范圍內的技工挖角大戰(zhàn)。

  為保兵工,中國國民政府在“投一地之兵工”之余,可謂“舉全國之財力”。一九三九年度國民政府的歲入支出,赤字二十點五七億元,其中兵工署經費占了該年度國庫總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二點三八。正是這種入不敷出的支出,為重慶兵工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種種優(yōu)惠政策,使大批技術人才流向兵工業(yè)。當局對兵工政策的全面傾斜,使各兵工廠在極短時間內恢復了元氣。一九四0年,內遷重慶的兵工廠全部復工。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作為戰(zhàn)時兵工的供應基地,重慶兵工出色地完成了歷史任務。一九四六年五月五日,國民政府正式還都南京,兵工署亦隨軍政部遷回南京。

  提到重慶兵工的時代意義,陸大鉞說,“兵工內遷之壯舉,不僅對于支撐正面戰(zhàn)場的積極抗戰(zhàn)、爭取對日作戰(zhàn)的最后勝利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對于中國西部地區(qū)尤其是重慶的重工業(yè)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

  時隔六十余年,這場長達八年的血戰(zhàn)早已在歲月的喧囂中漸行漸遠,但重慶兵工鑄就的輝煌直到今天仍在延續(xù)。(完)

 
編輯:邱觀史】
 
專題網站: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

  打印稿件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備05004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