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片·論壇|圖片庫|圖片網|華文教育|視 頻|供 稿|產經資訊|廣 告|演 出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親歷者講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是怎樣上天的?

2006年10月17日 09:52

  1999年,我寫了《請歷史記住他們——關于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文章,說明原子彈是二機部為主負責,導彈是五院為主負責,科學院配合他們工作。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是中國科學院為主負責,從建議我國搞人造衛(wèi)星,到“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方案的提出,衛(wèi)星本體的設計、研制、試驗到初樣的成功,以及空間環(huán)境的探索和地面遙控系統(tǒng)的建立等等,都是中國科學院為主完成的。隨著1968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成立,第一顆衛(wèi)星的最終設計、研制和發(fā)射,是國防科委和七機部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的。中國科學院在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方面做了奠基性、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限于那篇文章的篇幅,談得不多。許多同志希望我在適當的時候補充談談,一些往事也總是縈繞我的心頭,揮之不去。國防科工委為紀念我國航天事業(yè)創(chuàng)建50周年,約我寫一篇回憶文章,終于又有一個機會,我寫出了這篇文章。

  我國第一顆衛(wèi)星模型,在中國科學院誕生

  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天,我們黨中央對此很重視,分管科學技術的聶榮臻副總理(以下簡稱聶總)向我交代,要科學院密切注意有關情況。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力學所所長錢學森、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等建議開展中國的衛(wèi)星研究工作。院黨組研究認為:這是關乎國防和人民和平安寧的頭等大事,為此,抓緊做了兩項工作:

  一是,拿出了我國第一個衛(wèi)星規(guī)劃。應前蘇聯科學院要求,從1957年10月起,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國家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對蘇聯衛(wèi)星觀測,并成立了人造衛(wèi)星光學觀測組和射電觀測組。先在北京、南京、上海、昆明等地設立觀測站,1958年發(fā)展到12處。按照吳有訓副院長的要求,籌備電子所的陳芳允等幾位科技人員自選課題,做了一個無線電信號接受裝置,不但能夠接收到衛(wèi)星向地面發(fā)射的無線電信號及頻率變化,并能計算出它的軌道,從而推測出它里面可能有些什么內容。我多次召集有關科學家座談?茖W家們認為衛(wèi)星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從“任務帶學科”考慮,可以帶動諸多新興技術的發(fā)展。衛(wèi)星可以民用,亦可以軍用。利用科學院已有的基礎加速研究,再加上國防部五院等兄弟部門的力量,用幾年時間,我國也能衛(wèi)星上天。他們還建議科學院應把衛(wèi)星列為重點任務來抓。因此,科學院黨組把衛(wèi)星研制列為中國科學院1958年第一項重大任務,為了保密代號叫581任務。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聶總責成我和國防部五院(以下簡稱五院)王諍等組織有關專家擬定衛(wèi)星規(guī)劃。6月,科學院召開大躍進動員大會,科學家們積極主張研制人造衛(wèi)星。7月,中國科學院向聶總報告,我國衛(wèi)星規(guī)劃分三步走:第一步發(fā)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fā)射小衛(wèi)星,第三步發(fā)射大衛(wèi)星。任務的分工是:火箭以五院為主,探空頭和衛(wèi)星及觀測工作以科學院為主,相互配合。要求苦戰(zhàn)三年,實現我國第一顆衛(wèi)星上天。

  二是,做出了我國第一個衛(wèi)星模型。為實現規(guī)劃任務,中國科學院成立了581組,專門研究衛(wèi)星問題。581組組長是錢學森,副組長是趙九章、衛(wèi)一清,成員有楊剛毅、武汝揚、顧德歡、華壽俊等。另設技術小組,由錢學森和趙九章主持。經常參加581組會議的有陸元九、楊嘉墀、陳芳允、呂保維、馬大猷、孫湘、孫健、王正、吳幾康、施履吉等。當時這項工作抓得十分緊,7、8、9三個月,581組每周開2到3次會,我和裴麗生、杜潤生、王諍、王士光、羅沛霖、錢文極、蔡翹等多次出席他們的會議。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三個設計院:第一設計院負責衛(wèi)星總體設計和火箭研制,為便于與上海市合作,11月遷上海,改名為上海機電設計院;第二設計院負責研制控制系統(tǒng),分三個研究室,業(yè)務方向分別是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仿真,遙控遙測和運動物體控制;第三設計院負責探空儀器研制與空間環(huán)境的研究,趙九章、錢驥擔任科技領導。

  581組夜以繼日,奮力拼搏,緊張工作兩個多月,通過與院內外31個單位通力協作,完成了運載火箭結構的初步設計和搞出了載有多種高空環(huán)境探測儀器及動物艙的兩種探空火箭頭部模型,為自力更生發(fā)展我國空間事業(yè)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1958年10月中國科學院躍進成果展覽會保密館,展出了衛(wèi)星和火箭的設計圖和模型,包括載有科學探測儀器和小狗的兩個探空火箭頭部模型。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主席等都來參觀,影響很大。

  大力聚集和培養(yǎng)人才,積極爭取外援

  衛(wèi)星技術是尖端技術之一。如果掌握了它,可以使我國的科學技術實現新的跨越。然而,要把衛(wèi)星做出來,也很不容易。我覺得院黨組應該做的:一是大力聚集和培養(yǎng)人才,二是積極爭取外援。黨組同意這個意見,形成共識。

  人才問題,一方面是增加科技人員,另一方面是配備實驗室和工廠技術工人。技術工人的來源,我們請解放軍總政治部幫助科學院調配8000名年輕的復員技術兵;請鐵道部呂正操部長支援我們一批老工人,1959年分配到有關所和工廠。后來遇到經濟困難時期,根據中央政策,復員兵大部分被精簡還鄉(xiāng)。因承擔國防必保生產任務,經特批,才把一批業(yè)經培訓,掌握了試制、生產技術的復員技術兵保留下來。科技人員設計的儀器、設備都需要工人師傅做出來,他們不分晝夜、不計報酬,克服困難,按時完成任務。我夸他們是金手藝,他們非常高興。

  科技人員當時只靠國家分配大學生遠遠不夠。1958年初院黨組就研究采取“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方針,辦一以新興學科為主的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5月上報,6月批準,8月招生。校舍還沒有著落,火燒眉睫。我讓谷羽同志找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請求支持。楊尚昆同志將中央管轄的北京玉泉路一處軍產批給科技大學作校址。我與郭沫若院長去看那個地方,一位少將已經迎候在大門口。他沒有等我們開口,就說:“我已經明白了來意,我們立即行動,很快騰空。”學生宿舍不夠,李富春副總理批給幾萬平米的教學樓和宿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得以按時開學。我看到一個個稚嫩的面孔,背著被褥,或擔著擔子從北京火車站,步行到玉泉路報到的情景,心里無比的高興。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大學開設了一系列有關空間技術的課程,包括錢學森講《星際航行概論》,趙九章講《高空大氣物理學》,陸元九講《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等,后來這些學生成了我國航天科技的骨干。

  積極爭取外援,主要還是前蘇聯的援助。1958年10月中旬,中國科學院組織了大氣物理代表團去蘇聯考察,團長是趙九章,成員有衛(wèi)一清、錢驥、潘厚任等。記得是一個星期日我到地球物理所,為了搶時間,我對趙所長說:“說走就走,今天是星期日,后天就走。”在蘇聯期間,他們參觀了一些科研單位,看到一些高空探測儀器及科技展覽館展出的衛(wèi)星模型,考察了一些天文、電離層、地面觀測站等。1959年初代表團回國,在總結中認為,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我國尚未具備條件,應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先從火箭探空搞起。他們的這一建議正符合當時中央關于衛(wèi)星工作的指示精神。

  [1]  [2]  [3]  [4]  [下一頁]

 
編輯:邱觀史】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